[imtoken下载app]“区块链司法的实践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京召

imtoken官方 imtoken下载 2023年11月27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婧

近年来,区块链技术在我国越来越多的领域广泛和深度应用,催生新业态并引发治理变革,其应用优势给众多场景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司法实务部门也在多个业务领域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的系统化运用,2023年11月18日,“区块链司法的实践与探索”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举办。

司法机关实务工作者、法学院校专家学者及区块链技术专家与会,重点围绕“区块链+司法”在我国实践中的运行机制、模式优势与面临的问题等方面,从理念重塑、技术开发到规则构建进行充分讨论,共同展望“区块链+司法”的趋势和未来。

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教授马明亮主持。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姜伟出席并致词。姜伟指出,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产业技术发展十分重视,区块链技术的司法实践应用不断推广取得明显成效。他特别提到,证据是在线司法的关键,“区块链+司法”为数字证据的司法应用提供可靠技术支撑。区块链技术的线上存证、防篡改提高了证据的可靠性,“区块链+司法”可以促进实体与程序正义的双重实现。

浙江省区块链技术应用协会副会长、杭州趣链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重庆市先进区块链研究院院长李伟在致辞中提到,信息化浪潮之下,司法领域是与区块链技术结合最为紧密的领域。“我们始终坚持技术向善、赋能实务的初心,持续保持对司法业务的钻研和创新场景打造,努力让区块链技术走入寻常百姓家,让人民群众在我国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感受到数字化、看得到的公平正义。”“链上正义”是起点,是“区块链+司法”中国方案的样本之一,相信参加此次研讨会的公检法司等实务部门和理论界、技术界各界人士,将为“区块链+司法”未来的发展创新提供理论来源和实践经验,让“链上智慧之花”全面开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院长、教授戴蓬在致词中指出,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下,犯罪从线下走向线上,呈现技术密集的特点,犯罪侦查存在现场证据难以获取的问题,公安机关必须在侦查中融入数据思维。数据侦查融合了数据方法来发现、搜集处理证据,但面临各种挑战,其对于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传统互联网的侦查存在弊端,基于不可信互联网侦查存在的问题,区块链技术将提供新的可能。近年来,围绕数据侦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侦查学院开展了大量工作,这次研讨会将会更有力推动数字侦查工作。

区块链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与数字社会的融合正在不断加快,在司法应用领域的创新实践正不断涌现。

“区块链+检察”

应提高置信度

“区块链技术已经深度融入许多司法机制及流程中,尤其是刑事诉讼各阶段。”北京师范大学未成年人检察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雷小政指出,要进一步发挥其功效,除了文件与意义介绍,技术优势彰显外,需要同步加强两方面研究和宣传:一是结合数字正义在社会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强化程序正义等基础理论与区块链关系研究;二是推广区块链要与严格执法体系、精密司法体系的建设进度和需求相契合,注重司法效率、公正等价值的平衡研究,并对实证数据的信度和效度进行充分评估。在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中,互联网平台网络保护责任与合规等方面可拓展应用。

浙江省杭州市检察院案件管理办公室副主任徐衍称,当前区块链技术已被运用于检察机关的办案和监督领域,具体应用在证明证据真实性、完整性以及诉讼程序规范性中的各类技术和场景。同时,针对区块链技术在检察办案中的局限性,他建议,区块链以源头共享为基础,现实中需要考虑源头诉源。“区块链要重视流程完整性问题,比如存证应用中只有某一过程上链,其置信度会大打折扣,应根据证据需求,全诉讼流程同步上链。区块链场景建设要符合比例原则,从投入产出比来看,应考虑需求必要性、急迫性,避免为区块链而区块链。”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闫姝月认为,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适用中,当前,认罪认罚全过程的“可视化”改革探索在本质上是一种数字化见证方式,即以“云端”模式存储案件信息、以“可视正义”促进量刑协商的规范化、以“提取码”提升法律帮助的有效性、以“留痕管理”提高司法审查的效能。其不仅可以实现对认罪认罚过程的“可回溯性”“可审查性”和“可救济性”,还可以通过“全景式”监督、针对违反“可视化”要求的程序性制裁等,强化整个程序适用的正当性。

“区块链+法院” 

可扩大应用场景

标签: 实践   在京   学术研讨会   探索   区块   司法